紀念恆春民謠張薪傳、張文傑師徒 兼記「愛在他鄉的季節」
或許湊巧,水晶唱片先後出版過恆春民謠傳奇——張薪傳與張文傑師徒,而這兩位均已作古。
張薪傳的錄音出現在《愛在他鄉的季節》電影原聲帶裡。沈聖德以這部電影勇奪第27屆(1990)金馬獎最佳錄音。他受導演羅卓瑤之邀,尋找一個能代表「鄉愁」的聲音,能與片中美國場景使用的「藍調」相對應的音樂。沈聖德剛好聽到陳達的「阿遠與阿發父子的悲慘故事」(許常惠採音,第一唱片發行),把帶子送給羅卓瑤聽,便拍板敲定了。但是陳達斯人以杳,便找了他的徒弟張薪傳錄了十段思想起。最後又蛻變二胡、柳葉琴、揚琴、藍調思想起等變奏,變成這張《愛在他鄉的季節》電影原聲帶,交給水晶唱片發行。
當年我讀到沈聖德寫的背景故事,深深為「藍調」兩字吸引。因為 藍調是一種源於土地的哀歌,美國藍調來自黑人的工作歌。rembetika 被稱為「希臘貧民窟藍調」、fado被稱為「葡萄牙都會藍調」,代表藍調已經成為一種普同名詞:不再局限於美國的藍調降音、領唱應答等表現方式,而是源自土地的、哀傷的、素樸的歌謠。因此,你如果拿台灣的音樂給外國學者聽,他們也會馬上說恆春民謠是藍調。
總之,這是水晶唱片第一次出版恆春民謠。接著便是1991年的《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採錄張薪傳徒弟張文傑。我認識他來自在報紙的地方版上看到有人在恆春城門賣早點,彈月琴唱恆春民謠招徠客人,覺得該去採集。採集過程經過數次聊天(後來,我們也安排了他幾次校園演唱),拼湊出他飄浪人生的故事。
那時他已經罹患糖尿病,但是能走能唱,和恆春鎮長到處叩頭請人家交出身分證湊足三十個會員去辦「恆春民謠促進會」。雖然他們也努力四處尋找散失的古詞(譬如他就是長途搭車去找一位八十歲老太太求得「楊榮喪妻」一到十二月的全本詞),也努力想教年輕人唱恆春民謠調,但是他們對卡拉OK的興趣遠大過這個。
因此,雖然有個促進會,但到底要怎樣把恆春民謠促進起來,他也實在不知道。
錄完音,臨走前,他跟我說:「你們台北人比較有辦法,看看能不能幫我們弄個陳達紀念館,我們可以把收集來的陳達的東西放在裡面,也好讓外面來的人知道我們有個陳達。」
後來,水晶唱片跟陳俊斌老師合作,第三度到恆春採錄民謠。這一次錄完音後,水晶唱片已經窮到完全沒錢出版,現在連母帶都不知道去哪裡了。彼時,張文傑身體已經很不好了。我更萬萬沒想到他後來糖尿病嚴重到雙腿截肢並失明。
昨日我打電話給當時的田野負責人范揚坤,問他陳達紀念館最後有下文嗎?當然沒有。而張文傑對我的拜託已經三十年了。
那是田野採集者該扛負的罪惡感嗎?老實講,我們真的扛不起。一項藝術的沒落跟養育它的土地養分息息相關,無法有機生存,最多只能做到「標本保存」。我們就是保存標本的人。
但採集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你知道他的故事、困頓與無解,以及他那說來其實是很渺小的願望。那些情感不是標本,只是如今隨他而歿。
台北人又如何?
「愛在他鄉的季節」音樂聆聽:愛在他鄉的季節
「愛在他鄉的季節錄音旅程」 愛在他鄉的季節錄音旅程
張文傑的故事 張文傑故事
張文傑恆春民謠錄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