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

濁水溪公社兩專輯與紀錄片上線水晶頻道(一)

濁團絮語 與  還我青春                                          馬世芳



濁水溪公社成立於1989年,2020年解散。一直被視為台灣最重要的地下樂團。他們在水晶唱片一共出版了兩張唱片,分別是「牛年春天吶喊」現場錄音(1997)與「臭死了」(2001),同年,水晶還發行陳德政、毛致新為他們拍攝的紀錄電影「爛頭殼」。

慶祝濁團三張作品在水晶頻道上線。我們分別邀來馬世芳、陳德政與羅悅全三位台灣獨立樂圈名筆的三篇稿子,大家看看這三位卓富盛名的文化人如何看濁水溪公社。


濁團絮語 by馬世芳                              2022.2.21

本文作者馬世芳作家、廣播人、電視節目主持人,兩度獲得廣播金鐘獎與一次電視金鐘獎。他與小柯、左派是同屆台大學生,1990年初次目睹濁團演出。「還我青春」原刊於馬世芳部落格《地下鄉愁藍調》



                                                    濁水溪公社罕見的沙龍照。柯仁堅提供

我和濁水溪公社(濁團)早期台柱柯仁堅(小柯)、蔡海恩(左派)、應蔚民(小應)都是同一屆的。小應是我小學同班同學,左派是我成功嶺同梯。小應後來組了「夾子電動大樂隊」,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1989年底或1990年初?我在台大學生活動中心看過一場小柯還沒加入的濁團演出,印象中那時甚至還不叫「濁水溪公社」而只有「濁水溪」三個字。「主唱」還是後來變成影評人的但唐謨,他沒怎麼「唱」,只是拿個絨毛娃娃在下身廝磨,對著麥克風呻吟不已。左派把一支貝斯平放在地,用鐵鎚敲擊琴弦。那是一場工業噪音加前衛劇場形式的演出,我實在不知道該拿他們怎麼辦才好。

不久小柯加入,「濁水溪公社」氣象一新,很快寫出曠世名曲〈卡通手槍〉,我是在椰林大道第一次聽見那首歌的。我說過很多次:是濁團害我無法出道,我的玩團夢就是在那一天被他們澆熄的。我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那樣玩音樂。

2019,濁團三十周年,正式宣布解散。這個消息是柯仁堅(小柯)前一年在我節目裡公開的,他說:他對這個社會,已經沒有什麼話要說了。

當時我的筆記是這麼說的:「這並不是衝動或出於無奈的決定。事實上早在2010年濁團二十周年的時候,小柯就有了這樣的打算:他在腦海中規劃了幾張專輯,一步步把想講的都講完,然後告別。目前看起來,一切都跟著他的規劃走。從《鬼島社會檔案》(2012)、《鄉土.人民.勃魯斯》(2014)到《亞洲衝擊》(2017),濁團的野心和氣魄都愈來愈大,一路聽到新專輯的終曲「永遠存在的台灣」壯闊的尾奏,眼前倏然浮現玉山主峰的雲海……在這之後,一時確實也說不出什麼了。」

                           濁水溪公社的金曲獎專輯「裝潢」。

誰會想到,濁團告別作《裝潢》竟拿下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獎」,小柯沒去現場,請朋友孟慶而代領,她那件養眼的禮服,成為眾人焦點。假如你和三十年前還是大學生的我說:2020年濁團會領金曲獎,我一定一巴掌呼回去,狠狠罵你一頓:這些傢伙一副活不過三十歲的德性,還金曲獎咧!

但想想這個有些突梯的領獎橋段,其實頗具濁團美感,誰曰不宜。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原本口口聲聲要退休,再也不想做音樂的小柯,應黃信堯、鍾孟宏的召喚,2020年替電影《同學麥納絲》創作配樂。生平第一次做電影配樂的小柯,竟一舉入圍「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這世道!

小柯當初透露要解散濁團,我打趣說他可以改組「濁水溪工寮」或「濁水溪福利社」打游擊戰嘛,找氣味相投的同代樂團圈老仙一起玩,不必再背負「濁水溪公社」的重擔,海闊天空、自由自在。看來,他用不同的方式實現了這個願望。


                       濁水溪公社的臨去秋波是為「同學麥娜絲」做配樂。

濁團另一位早年台柱蔡海恩(左派)在美國尖端物理實驗室工作多年(我總覺得搞不好哪一天他會得諾貝爾獎),離開濁團之後,他對這個團隻字不提,彷彿那是上輩子的事。2012年他曾組過樂團「白米炸彈」,在台北「地下社會」辦過演出,音樂仍然懾人心魄,可惜曇花一現,不見下文,沒有發行任何作品。

或許也沒什麼好可惜的。能那樣痛快地過了一把癮,對他、對我們,都算是賺到了。

底下就是我在濁團解散之後,訪問小柯的側寫。

-------------------------------------------

一如小柯之前預告的:《裝潢》是濁團最後一張專輯,成團整整三十年,至此終於貼出「內部裝潢,暫停營業」的告示,畫下句點。


                         「麻菸」收在金曲獎專輯「裝潢」裡。

於是聽這張專輯也很難客觀冷靜(話說聽濁團哪張專輯可以客觀冷靜呢),濁團三十年,也是我輩人從青春期到中年初老的半生哪。打開《裝潢》內頁樂手名單,跨越二十多年歲月,歷屆濁團成員一字排開,久違的老團員用這樣的方式在《裝潢》重聚了。近年濁團與其說是一支樂團,從專輯錄製來看,更接近於「以小柯為核心的機動任務編組」。雖然全台灣農友苦苦哀求呼籲,小柯顯然不打算辦濁團告別演唱會,這張專輯,就算他給這個奉獻半生的樂團,最後的交代了吧。

《裝潢》收錄若干歷年分散四處的單曲,有些保留原本面目,有些重編重填歌詞。也有幾首近作,紀錄了小柯自己的人生狀態:〈犯太歲〉來自他48歲那年(肖狗,和我同屆但差一歲)諸事不順火氣上昇,大禍沒有小災不斷,乾脆寫一首歌。〈失眠〉則紀錄了他長期的睡眠不足和焦慮症,得靠醫生開藥纔睡得著。在舞台上總是很罩得住的小柯,私下的人生也得經歷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曲折,這些歌就算是他人生不同斷面的見證吧。

我們除了聊專輯歌曲的緣起,也聊到了小柯自己在高雄苓雅區成長的童年記憶:他家境不錯,小時候曾經被送去學鋼琴(領口打個啾啾),大人還常常帶他去秀場吃牛排看表演,那些五光十色的童年記憶,後來都化入了濁團的歷年金曲。下半場我放到1998年沈聖德錄音的「春天吶喊」實況,小柯不斷扶額露出崩潰表情,說那時候真不知道在彈什麼鬼,走音成這樣!(中段左派即興的大段口白爆笑又超越廣播尺度,我只好後製處理了一下)然而那個世界充滿目眩神搖色彩、一無所有卻又情緒澎湃飽滿充實的時光,音樂一放就都回來了,帶著鮮辣的殺氣。

上回小柯在這個節目宣布濁團解散的消息,語氣低盪地說:他對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要說了。這次他來,卻有了不同的想法。他說,專輯做完,閒下來一段時間又覺得無聊了,還是想弄點東西。果不其然,錄完節目沒多久,他就去了彰化參加溪洲黑泥季,和老朋友吳音寧、八十八顆芭樂籽同台演出〈農村出代誌〉,芭樂籽伴奏,吳音寧念詩。現場亂糟糟地超ㄎㄧㄤ,充滿了溫馨和歡笑……

現場演出的「農村出事情」,收在「牛年春天吶喊現場」,水晶唱片(1997)

濁團畫下句點,小柯的音樂人生看來還長著,總算稍微不傷心了。節目最後,我請小柯和全地球的農友說幾句話,三十年不容易啊。於是他說:

「非常的榮幸,能夠在這個馬芳的節目,跟所有的親愛的農友們,三十年來照顧我們的朋友們,支持我們的朋友們,說聲:『謝謝!勞力!非常感謝大家!』小弟代表濁水溪公社,向大家說一聲再會!就像〈晚安台灣〉唱的那一句:『請君保重,期待再相逢』,沒問題啦!多謝大家啦!」

唉唷,聽得我眼眶都濕了,而且我看小柯眼睛也有點紅紅的。那就期待再相逢,等小柯帶來「後濁團時代」的新作品,講好了的,一定要說到做到。謝謝,後會有期!(2019

-----------------------------------------------

                                                               濁水溪公社是最後的自由人?

2018年訪完小柯,我曾百感交集寫下這樣一段話:

「他們曾經在那樣熱鬧又那樣荒涼的時代,活得那樣囂張、那樣頹廢、那樣虛無,之後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如今我們都是年近五旬的大叔,和小柯一起回望他們曾經荒唐的青春,我是很感慨的──多少同代人在青春時代決定背對『正常社會』出走,我沒有那樣的才氣和膽量,但我確曾目睹有些人就這樣永遠掉落出去,成為世界邊緣的幽魂,或者乾脆放棄了生命。小柯畢竟並沒有掉落出去,他找到了在這個社會自處的方式,持續當一個 rocker,持續創造有血有肉的作品,成為台灣獨立音樂的 elder statesman,他畢竟是全身而退了。」

我曾經活過那個真的亂七八糟,既熱鬧又荒涼,既囂張又頹廢又虛無的時代。說「活過」也不太準確,畢竟我沒有像彼時的濁團那樣,朝著深淵縱身一跳。

所以,我一直暗暗嫉妒著濁團,彷彿他們才是擁有絕對自由的人。

後來我從 Bob Dylan 的歌裡悟到:所謂絕對的自由,經常通往絕對的虛無。

我僅僅從濁團的歌裡瞥視過那深淵,對,我沒有那樣的才氣和膽量。

小柯和左派都能從那深淵全身而退,或許才是我輩人最了不起的 rocker 故事。

2010年,濁團成軍二十週年,小柯邀我寫點什麼。我奮筆寫了一篇告白,現在讀起來,有點中二,但還是滿真誠的。那就附在後面,作為結語吧


還我青春 by 馬世芳                            2010-08-27


                                                     本文作者馬世芳與濁水溪公社小柯

濁水溪公社竟然二十年了。也就是說,我和某一群我這輩人的生命,已有一半篇幅籠罩在濁團陰影之下。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當然記得當年的事情,那時我的歲數只有現在的一半。這麼說吧:可以的話我早就搞一個團把濁團幹掉了,問題是看了他們某一場露天校園演出之後我就知道這是絕對沒有可能的事情。我的搞團夢其實應該是被「卡通手槍」活活嚇走的,雖然我知道後來有無數小王八蛋正是因為濁團才開始搞起了自己的團。


馬世芳的組團夢死於「卡通手槍」

總而言之我和某一群我這輩人被他們嚇過之後就再也回不去以往的清純歲月了。再也回不去了。媽的,濁團,還我青春來。

當年我曾為了編一份校園刊物之類的假掰理由而在台大對面一個叫「人性空間」的假掰茶館跟濁團促膝而談了若干類似校園創作生態與地下文化之類的假掰話題。那時濁團還是一幫以「台大視聽社」為惡搞基地的校園亂黨,搖滾樂只是他們諸多惡搞項目之一。那天聊了些啥早就忘光了,只記得小柯在喫一碗不知道哪裡幹來的泡麵,左派從頭到尾似笑非笑並不打算認真回答任何問題。我假裝無所謂裝得很酷其實心裡很在乎,媽的那時候我也才二十歲不然你是要我怎樣。而且我猜他們其實也不是不在乎我所以裝得比我還酷。那時我們都年輕得要命,惟有裝酷掩飾虛無與恐懼。搖滾樂席捲一切的狂喜與黑暗就像第一次性經驗,我們都還不知道它牽扯的種種將為彼此的餘生帶來多少懲罰與獎賞。

終於,時間讓我們一視同仁地老了。我這輩人到了這個歲數,多少都有幾個值得說嘴的故事,有的得意,有的狼狽。回頭想想,二十歲的焦慮和恐懼,從來都不是真正讓我們變成現在這樣的理由。再怎麼轟轟烈烈的革命志業,拉長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功課,都不免要冒出一股習慣而陳腐的氣味。然而濁團竟沒有變成那樣──二十年過去,濁團或許幹過若干真的很雞歪的蠢事,錄過幾首我們和他們都未必滿意的歌,和同輩人一樣經受了種種得意與狼狽。但是謝天謝地,濁水溪公社從不陳腐。而且,曾幾何時,他們竟也不再虛無......

「深夜拾獲大哥大」收錄在水晶唱片發行的「臭死了」專輯(2001)

很多很多年以後──那時你我跟濁團歷代成員大概都已經死很久了。或許會有那麼個剛過十六歲生日的小王八蛋,不小心從未來的音響聽到濁團的古老錄音。我跟你一樣想知道:那個小王八蛋會不會激動得徹夜失眠,又將在日記裡怎樣形容這改變人生的時刻。他的人生將變得更空虛還是更充實,更憤怒還是更快樂?

我沒辦法代他回答。但我相信,那古老的音樂仍將像青春期初次噴湧的精液,帶著新鮮的腥味,閃爍著燦爛而危險的亮光。


濁水溪公社「牛年春吶現場」(1997)全聆聽

濁水溪公社「臭死了」(2001)全聆聽

濁水溪公社記錄電影「爛頭殼」(2001)全欣賞

馬世芳訪濁團柯仁堅談濁團告別作「裝潢」


濁水溪公社簡介


§ 成立時間 § 1989年濁水溪公社的前身「霹靂鳥四號」(Thunder Bird Fourth)於台北市成立 § 成員 § 2020 年解散時的濁水溪公社成員分別是: 柯仁堅(小柯):主唱兼吉他手 蘇玠亘(蛋):鍵盤手 江力平:貝斯手 陳俊安:吉他手 黃迺懿:鼓手 其它成員: 蔡海恩(左派):前吉他手 張國璽:前吉他手(現任「脫拉庫」樂團主唱兼吉他手,中華航空公司副機師) 徐千秀(秀秀):前吉他手 陳俊熾:前貝斯手(原「1976」樂團貝斯手) 劉柏利:前貝斯手 張明章:前主唱 游志偉(阿偉):前鼓手 應蔚民(小應):前鼓手(前夾子電動大樂隊主唱、現任「夾子太硬了」樂團主唱) 郭佩宜:前貝斯手(現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但唐謨:前貝斯手(知名影評) 陳彥奇:前貝斯手(攝影師,原「Mojo」、「100%百分百」樂團貝斯手) 任柏璋 (Robert) : 前鼓手(原「100%百分百」、現「929」樂團鼓手) § 曲風 § 結合龐克、噪音、民謠、那卡西、幹譙、吐臭、電音等音樂元素,呈現獨樹一幟的台客搖滾 § 專長 § 專研馬克思、馬庫色、韋伯及阿圖賽理論,行動藝術兼文化經濟政治社會跨領域分析,近來更涉獵溫室效應、全球化/自由市場及文化霸權議題 § 樂團座右銘 § 『最後者必成為最先』,那些缺少財產和受苦至深至廣的階級才是人類的救星,桎梏的悔改者。 § 演出經歷 § 抱著軍人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之精神,曾經在「野百合三月學運」、「反軍人干政」、「反郝柏村三點宵禁運動」、反核遊行、夜宿台北火車站、「反閱兵,廢惡法」、反反分裂法大遊行等諸多街頭運動中激情演出 。 曾參與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破爛節、SAY YES TO TAIWAN台灣魂、春天吶喊、野台開唱、海洋音樂祭、金屬永生、秋虎祭、草地音樂節、後搖滾樹葉音樂節、台客搖滾、大港開唱、硬地音樂節、台中搖滾、山海屯音樂祭、巨獸音樂祭、Wake Up音樂節、搖滾辦桌、內地搖滾等各種音樂類型演唱會,走遍全國各地包括地下社會、這牆、駁二、聖界、SCUM、老諾、VIBE、八重洲等Live House以及各大專院校校園,並於2014年赴日本日本東京參與TAIWANDERFUL、 月見ル君想フFANCY DISCO NIGHT及Summer Sonic音樂祭演出。 § 音樂作品 § 《專輯》 1. 肛門樂慾期作品集(1995 友善的狗) 2. 台客的復仇(1999 喜樂音) 3. 臭死了(2001 水晶) 4. 天涯棄逃人(2005 角頭)(入圍第十七屆金曲獎最佳樂團及最佳MV導演獎) 5. 藍寶石(2008 喜瑪拉雅) 6. 20年特別企畫:熱門勁歌-HITS(2010 喜瑪拉雅) 7. 鬼島社會檔案(2012 有料音樂)(「看到黑影就開槍」獲第四屆金音獎最佳搖滾單曲獎) 8. 鄉土‧人民‧勃魯斯(2014 禾廣娛樂)(獲第六屆金音創作獎最佳專輯、最佳樂團、評審團大獎,同時入圍最佳搖滾專輯、最佳搖滾單曲/留在台西鄉賺錢、最佳風格類型單曲/中壇元帥、最佳樂手/貝斯手江力平。) 9. 亞洲衝擊(2017 禾廣娛樂) 肛門樂慾期作品集(1995 友善的狗) 台客的復仇(1999 喜樂音) 臭死了(2001 水晶) 天涯棄逃人(2005 角頭) 藍寶石(2008喜馬拉雅) 20年特別企畫:熱門勁歌-HITS(2010喜馬拉雅) 鬼島社會檔案(2012有料音樂) 鄉土‧人民‧勃魯斯(2014 禾廣娛樂) 亞洲衝擊(2017 禾廣娛樂) 《合輯》 愛死亞洲(1992 波麗佳音)、南國再見,南國(1996 侯孝賢電影社製作 魔岩唱片發行)、赤聲搖滾(1997 馬汀大夫)、崩代紀事(2001 水晶唱片)、硬地到底(2006 台灣文化音樂協會)、吳晟詩與歌(2008 風和日麗)、Free Burma(2009 迦鎷文化)、Open Taipei(2010 喜瑪拉雅) 《其他影音紀錄》 另有表演現場Live「牛年春天吶喊現場」(1997 水晶唱片)、「虎年春天吶喊現場」(1998 水晶唱片)、「反中國併吞現場」(2000 佛銳唱片)、紀錄片「爛頭殼」(2001 水晶唱片)、致敬合輯「向濁水溪吐臭」(2005 鉫瑪唱片)



2022-03-04

台灣有聲資料庫(12) 鬧廳音樂(三)

南投沈明正與明正漢樂團「三仙會」水晶頻道上線  

漢樂展新貌:明正漢樂團                       薛湧

 

圖說:明正木偶劇團野台演出的武場(武旁)伴奏樂隊。攝影:范揚坤

明正漢樂園的音樂收錄在《台灣有聲資料庫全集》一九四九年第一卷第一期中的「變遷戲曲篇」裡已經初試啼聲,這次在〈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貳〉裡只是更清晰地將音樂演奏部份從從沈明正的金光布袋戲裡抽離出來 當我們單獨欣賞明正漢樂團的演奏時,可以更明確地理解到,這樣的音樂正自透露出獨特的音樂美學觀點。從發展脈絡來看 它跟傳統的北管吹打樂是一脈相承, 但是在節奏上又發展出許多新枝芽,而這些新枝芽就我們的了解,並非明正漢樂團所獨有,而是台灣民間音樂發展中的一部分。

 

明正漢樂團為水晶唱片灌錄的《三仙會》屬梆仔腔曲體的扮仙戲,由一個就叫「梆仔腔」的主要曲牌貫穿全劇,其間,再插入其它不同曲牌,全劇音樂結構手法的組織性很強。明正漢樂團的《三仙會》音樂內容仍遵循舊制,但樂隊的編制,已明顯混入京劇鑼鼓及電子樂器,整體的音響效果因之產生另一種特色,這也是民間音樂生活歷練中求變的本能

這類型的音樂在我們聽來倒覺得民間音樂與西方文明互相交融的好例子。在期間我們絲毫看不到「文化建設」的樣板味,只見到樂師毫無成建地將他們認為好聽的樂器或節奏加進來。在錄音過程裡,我們看到他們除了一般的傳統吹打樂器如大鑼、小鑼、鐃鈸、嗩吶、椰胡、京胡、笛子、揚琴外,還有用電子琴、電三絃、爵士鼓,甚至薩克斯風、小喇叭。第一次見到,讓我們驚訝的倒不是他們怎麼這樣的「不傳統」,而是他們怎麼可以將這些樂器配合得如此「天真無邪」。


                                                         圖說:中西大融合的「頭手鼓」。攝影:薛湧

這樣的演奏方式絕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而是經過許多努力的,我們發現這些樂師不僅能看工尺譜、簡譜、甚至五線譜,而且都能演奏多項樂器。他們都從北管子弟班裡開始音樂啟蒙,有的則是戲班學徒,而後各自學習發展,不僅學習船統樂器也玩西洋樂器。他們那個年代時興北管、亂彈戲、歌仔戲、布袋戲,也愛聽平劇,後來樂器演奏得好,曲牌記得多了,戲也學多了,自有戲班來找他們搭班演奏,沈明正的木偶劇團正是其中之一,後場樂師跟前場演師經常與別的戲團互有流動的。

 

其實明正漢樂國就是明正木偶劇團的後場,只是沈明正是音樂愛好者,又有生意頭腦,所以將樂師們組織起來,利用他自資興建專為製作廣播布袋戲節目的錄音室,來錄製發行明正漢樂園的音樂帶。 目前已經出了十三集了,從錄音帶的封面大標題〈好聽民俗音樂〉,我們就可以了解沈明正製作錄音帶的理念,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理昭然若揭,而選輯中演奏的音樂則是包羅民謠、小調、北管由牌、歌仔調……,而北管「風入松」曲牌及各式「風入松」變奏曲更是散見各輯,有「正頭風入松」、「清爽風入松」、「現代風入松」、「高胡風入松」、口琴、南胡「風入松」、「薩克斯風風入松」、「吉力巴風入松」……曲式繁多不及備載。而這麼多的音樂其實是可以在布袋戲配樂裡使用的。


出版布袋戲音樂帶不是明正首創,早在他的師父陳俊然的時代,即著手錄製各式北管曲牌音樂唱片、音樂帶,來供應各種布袋戲團演出使用。但是沈明正錄製音樂帶的目標卻不只是拿來當配樂,更希望廣大的電台聽眾能接受,銷售情形也証明接受度不錯,否則也無法做到十三集。

聽明正漢樂團所演奏的音樂時,實在很難讓自己用聆賞「國樂團」的心情去面對,他們不是國樂交響化的那種,倒有點爵士的味道,樂師們對曲子實在太熟了,所以在合奏的同時又各自去變奏曲子,曲子變奏得好不好,他們稱這是樂師的「藝術」夠不夠,變奏不一定是加許多花腔,演奏的情緒對了就好了,每次演奏同一首曲牌,也不見得都一樣,光是鼓與梆子的加花就有許多變化。

                                                                            圖說:電三弦伴唱(北曲)。攝影:薛湧

民間音樂人的基礎訓練就我來看是最紮賞的音樂教育,在子弟戲館有老師教外 神明聖誕出陣頭就是最好的「校外教學」,到別的村與別的陣頭一交會,自己的「基本功」如何馬上見高下,而同一首曲牌,老師教的「 藝術」好不好,也有「分數」。已經過世的老藝人王炎就說過北部子弟班分西路、褔路來學北管戲曲,比較不完全,因為西路派只學吊規仔(京胡),褔路戲只學殼仔絃(椰胡),而中南部子弟班分軒、園,他就覺得不錯,因為軒與園都要學北管的西路與福路音樂,軒與園的較量多是音樂上的,因此音樂的包容性比較高。(註1

台灣早期農業社會,家中的孩子在農閑時參加子弟班社團,不僅能學習戲曲,知道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也有宗教回饋、社交、團結的功能,在其中知曉了村中父老的人生價值觀,這種人際間的互動傳播正是社會教育的穩固基石。

現在再看明正漢樂團及成員們的學習音樂歷程,讓我們發現到在經濟起飛的過程裡,我們失落了許多文化生活上的寶貝。當文化斷層逐漸擴大、文化建設邁向觀光化、傳統生活必須標本化的同時,我們很欣慰文化銜接的工作,早在民間底層中開始了。


1:子弟班學戲曲這段除採 訪明正漢樂國樂師張火昌、藍春城及過世藝人王炎外,亦參照《野台高歌》,邱坤良著,皇冠叢書,30-37頁。


明正漢樂團「三仙會」全聆聽明正漢樂團「三仙會」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