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台灣有聲資料庫(9)許常惠田野筆記

                                                  暨「卑南族與雅美族民歌」上傳 



年輕的許常惠在聖母院前。(1954)



許常惠田野筆記(1978

泰雅族

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 1978731

我們四個人——林谷芳、方明崇、吳祥輝與我,等著麻念台,使我想起了五十六年那一次空前的民歌採集隊。那一次也是在七月,十一年前的七月二十一日,我們總共九個人,分為東西兩隊:

東隊四人:史惟亮(國立藝專副教授) 顏文雄(文化學院講師) 葉國淦(小學教師) 林信來(師大音樂系學生)。

西隊五人:許常惠(國立藝專副教授) 徐松榮(中學教師) 呂錦明(小學教師) 蔡文玉(小學教師) 丘延亮(台大考古人類系學生)。

早晨七時半集合在台北火車站,然後互祝工作順利,分道出發我特別想起了史惟亮,感慨無限! (編按:已於1977214日過世

許常惠田野筆記提及對史惟亮的懷念。圖左:史惟亮。中:岸邊成雄。右:許常惠。
(台灣音樂館)


這一次又是五人:許常惠(國立藝專副教授)、林谷芳(台大考古人類系學生)、方明崇(文化學院五專西樂組畢業生) 、麻念台(大華晚報記者) 、吳祥輝(青年作家,《拒絕聯考的小子》作者)

路線是由東到西,目標不限於民歌,包括全省各種民間音樂。所以我叫這一次的隊伍為「民族音樂調查隊」。當然了,以四萬元的有限經費(這還是好友蕭炎增捐助的),要做二十多天的田野工作,我們只能以我個人二十年的經驗,做重點式的調查。

幸虧,這次有麻念台的小車,節省了不少交通費,也節省了我們的行程時問。十一年前,我們只依靠火車、公車與徒步,做民歌採集的田野工作。

十一時半,麻念台終於來了。於是吳祥輝騎他的機車,我們三人坐麻念台汽車,立刻往第一站宜蘭縣大同村出發。一路經台北縣板橋、土城、三峽、桃園縣三民,而進人北部橫貫公路,復興至大同一段山路不是柏油路,而且因時有山崩,整修的工作隨時進行,一路小型汽車走起來相當吃力。路經羅浮至高義附近,我們的小車,被正要讓路給對面的卡車而在急速倒行的大卡車撞上車頭。幸而,只是損壞了車的頭部,車仍可開動,算是演了驚險的一幕,有驚無險。這一次小車禍使我們耽誤了半小時之多,山問的夜晚來的早,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和大卡車的司機理論。於是趕緊起程,一路再經過蘇樂、巴陵、然後進人宜蘭縣芃芃、棲蘭,於下午六時半到達大同鄉崙埤村的鄉公所。

這時天已全黑,鄉公所的人早下班了。只有找大同鄉警察分駐所的警員,告知來意後,請他們找鄉公所的人,傳達我們已經到達。

我們這一次的調查工作,事先請求省政府民政廳的協助,由民政廳去函各鄉鎮公所,由當地文化工作人員協助,安排及找出適當的民間音樂人材(對象為六十歲以上)。 


                             泰雅族兩人見面之對歌(大同鄉崙埤村)陳文祥 倪山坪 1978

分駐所的戴天岳所長是一位年輕而熱心的警官。他為我們找到了休息的地方,然後聯絡村長張錦標、幹事謝本源。一小時後由他們找來了十多位泰雅族男女山胞,平均年齡在六十歲以上,在鄉公所的會議廳錄音工作開始了。由林谷芳擔任紀錄唱者身份與歌詞內容,方明崇操作錄音機,麻念台與吳祥輝擔任攝影,我則拿著麥克風兼作翻譯工作。

這一晚的採集工作不很理想。來了十多人,結果吵吵鬧鬧的只錄了五首歌。 其中一首(情歌)卻是受了日本與台灣流行歌影響的民歌。此地民歌如此的貧乏,使我感嘆和失望。謝先生說:明天帶你們去四季村,那邊可能找得到更多會唱的老人。於是,約好明天傍晚再來,然後一起去四季村。

晚上九時採集工作結束,村長張錦標先生為我們燒了一鍋湯麵(此地沒有旅社,也沒有食堂)。匆匆吃完麵,謝過大家,離開大同鄉一路趕車,到羅東已是晚上十時半。

宜蘭縣大同鄉四季村 197881

                     宜蘭大同鄉崙埤村的泰雅老婦。(1978.7.31)許常惠提供


錄音工作於七時半開始,今晚的泰雅族民歌採集,來的人雖然比在崙埤村少,但無論質與量都比崙埤村豐富,秩序也良好。共錄到十九首,包括六首口琴獨奏(單簧口琴一首、雙簧口琴三首、四簧口琴兩首),十三首民歌。

其中,以陳先慈女士(七十一歲)所演奏的口琴與所唱的民歌(〈情歌〉與〈舂小米歌〉),為最純實。但〈讚美上帝歌〉係基督教之聖詩。至於山胞的口琴,十多年前幾乎到處可以聽見而今天卻變成如此珍貴。如此下去,山胞的原始樂器不久將與原始民歌一起消失是可想而知的。

九時結束錄音,我們一行在陳勝立先生家吃了近宵夜的晚餐後,駕車回到羅東已晚上十一時了。


宜蘭縣南澳鄉碧猴村 197883

上午十一時由羅東出發。在南澳等候車隊,然後上蘇花公路,於下午一時半,到南澳鄉南澳村。下午四時,由鄉長鄭有里先生與文化課長游禎子先生陪同,到碧猴村展開採集工作,翻譯工作由村幹事陳波勇擔任。南澳鄉的碧猴村與武塔村的山胞,原來住在中央山脈南湖山邊,這十多年來由於省政府的社區計劃,逐漸遷到靠近平地的地方來。

其中,林友妹(六十九歲)的歌最真實,陳秋廣的口琴舞在今天是難得看到的。林友妹女士告訴我:「其實,我們村裡的老人還有幾個人會吹口琴,只是大家都沒有樂器了。」我問:「為什麼?」她說:「送給人了。」我再問:「那麼,能不能再做呢?」她說:「當然可以,只是沒有材料,沒有簧片了。」最後,我答應她,從台北買些銅片寄給她。希望她們趕快做口琴,但是不要再亂送,亂賣給平地人。


                                                泰雅族歡迎歌(南澳鄉碧猴村)林友妹1978

                               

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 197883

晚上七點,我們移到武塔村工作,由村幹事楊福壽擔任翻譯,共錄了七首民歌。其中,賴秀蘭女士(六十八歲)所唱的三首歌,無論音色或音量都是突出的,以她的年齡來看,真是難以相信。此地沒有錄到口琴表演,但賴女士說:「我們都會吹,包括在座的黃珍松先生( 七十一歲)。但樂器沒有了,如果有樂器,不但能演奏,也能跳舞。」在這裡,我要呼籲:「文明的平地人啊,不要隨便拿走山胞的樂器。」同時建議:各山地鄉應該保存山地原始樂器,隨時供山胞使用。

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 197884


                                               泰雅族山上情歌(南澳鄉南澳村)白彩鳳1978

上午九時,武塔村幹事楊福壽來到宿舍,告訴我們:「昨天沒有找到的會唱古老民歌的白彩鳳女士,現在在南澳村,要不要請她錄音。」我們謝謝楊幹事好意,決定立刻到鄉公所的鄉長辦公室錄音。白女士(六十歲)共唱了四首純樸而優美的泰雅族民歌。

白女士以朗誦式唱法在敘事歌時,因其音色和唱腔優美,已接近民歌式唱法了。這是一個意外的收穫。白女士臨走時還告訴我:「我母親八十多歲,懂更多的山地民歌,等跟她學好後,再請你來錄音。」原住民對民歌的態度,總是那麼謙虛而真摯,使我感動。歌唱對原住民來說是表現他們的感情的直接方式,在每一個人的生活裡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民歌不僅是給人聽,更要給人唱的。

阿美族

本次錄音台東豐谷里、成功、馬蘭為卑南阿美群;花蓮富里、玉里為秀姑巒阿美群。

 

郭英男、郭秀珠夫婦於台東市豐谷里。(1978.8.8)許常惠提供

台東市豐谷里197888

 

上午九時到台東市公所,與山胞輔導員鄭玉貴女士商量採集阿美族與卑南族民歌事項(從前的卑南鄉、馬蘭鄉、現在劃人台東市市區)。決定下午採集阿美族民歌,晚間採集卑南族民歌。 

下午三時,到台東市豐谷里的市民代表郭國進先生家,錄阿美族民歌。這裹集合了七、八個台東地區(來自馬蘭社)阿美族的民謠歌手。


               老人飲酒歌(台東市豐谷里1978) 郭英男、郭秀珠、郭秀英、楊登輝、虎家勇

我認為在本省原住民民歌中,阿美族是最豐富的一族。尤其旋律的美與對位的巧妙是其他族所無法比擬的。阿美族民歌的特色在兩大類唱法——單音唱法中民歌式與領唱與眾唱式及複音唱法中的自由對位式。而今天下午我們錄的大部份便是屬於複音音樂的自由對位,他們竟能即興而唱,讓人嘆為觀止。西洋音樂史複音音樂初期(十三世紀)的所謂discantusfaux-bourdont唱法,我想也不過如此。唱的人當中,郭英男(五十八歲)與郭秀珠夫婦是最出色的民間樂人,他們夫婦的唱歌技巧已達到職業水準。

 

卑南族

 

                            許常惠在昔日卑南大屯「上松姨也翁」子孫家(南王村)錄卑南民歌。                                                                      (1978.8.8.)許常惠提供

台東市南王里197888

晚餐由台東市長莊丁波先生招待,在座有民政課長潘祖金,原住民輔導鄭玉貴。飯後,晚上八時在大雨中到南王村(前屬卑南鄉)的一棟別緻的小洋房,聽說是昔日卑南大王――上松姨也翁之子孫家。到的卑南民歌手三人,錄了十一首民歌。

卑南族民歌風格接近於阿美族,尤其在單音唱法中的民歌式與領唱與眾唱式部份,只是速度比較緩慢,風格比較嚴肅。

麻念台從東部到西部,然後繞了半個台灣又歸隊會合。


                                                卑南迎賓歌(台東市南王里1978)鄭愛枝、陸秀蘭、吳大妹



雅美族 

蘭嶼鄉椰油村 1978810

 

                              許常惠與謝明益在蘭嶼朗島村(1978.8.11)。許常惠提供

上午六時起床,七時半到台東機場,搭九時半的飛機到蘭嶼,是晴天。坐了蘭嶼唯一的一部公車,到椰油村過去的蘭嶼鄉公所,由鄉公所文化課幹事謝農華帶領我們到招待所,安頓了我們的床位。下午走路到椰油村,再到紅頭村,然後回途中,在椰油村找到了謝明益君(三十四歲)。他是今年度民政廳主辦山地歌舞訓練班的學員,所以算是我的學生,在蘭嶼鄉他是鄉民代表。我們約好今晚在鄉公所招待所錄音。

晚飯過後,謝明益君果然帶來兩個雅美族歌手,五十八歲的顏振男與四十五歲的呂路益。我聽過謝明益唱過雅美族民歌,他唱得不錯,但這次他卻說自己不行,他們才是真正好。起初我懷疑,但錄音開始後,才知道真正是好歌手,尤其呂路益的純樸歌聲是感人的。三十歲、四十歲代的人,還能唱原始民歌也是雅美族的特色。這晚錄了十一首民歌。


                            雅美頭髮之歌(蘭嶼鄉椰油村)楊夢都、顏寶參、施秀金 1978

其中一首情歌是受了阿美民歌影響的。幸而,在這台灣南海的孤島上,只有對岸阿美族的影響,而沒有平地流行歌或日本歌謠的影響。

雅美族的民歌一律是單音唱法,而且除了划船或是勞動時的歌是屬於有節奏的歌外,其他全是屬於自由節奏的朗誦式的歌。音組織是屬於小音程或四聲音階的,但經呂路益唱出來之後,顯得多麼純樸動人。我深深的感到,音樂的感動力絕不與它的結構的複雜程度成比例。換句話說,簡單的音組織或旋律結構,經演唱者的真實感情,同樣能達到最感人的民族藝術。



                             蘭嶼雅美婦女特有的頭髮舞。(1978.8.11)許常惠提供


1978811

謝明益上午七時半就帶來六個女原住民。因為昨天晚上帶來的全部都是男性,我問了他能不能也帶女性來唱,非常感謝他熱心的協助。直到九時我們共錄了六首民歌。如果以純音樂的立場來看,雅美族民歌的旋律結構只有三種,第一種是小音程組織的朗誦式民歌,第二種是四聲音階的民歌式的勞動歌。第三種是受阿美族民歌影響的跳舞歌。這些從民族音樂的原始民歌形態來看,是極寶貴的例子。

上午九時,蘭嶼鄉舉行第一屆山地歌舞研習班開訓典禮,我們應邀觀禮,我致詞並說了鼓勵的話。可惜這次來的全是女性,而蘭嶼在全省山地歌舞競賽中連獲兩年的冠軍都是男性。我問謝明益:「那些男性呢?」他答:「都被台灣山地文化村的舞蹈團拉走了。」典禮之後,學員們跳了幾個舞蹈,其中最典型的雅美族舞蹈是頭髮舞,這個舞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只要在設計上細心創作,不難成為珍稀的民族舞蹈。


                          雅美十人坐大船下水典禮驅鬼歌(蘭嶼鄉椰油村)呂路益、顏振男 1978

蘭嶼鄉朗島村 1978811

下午到朗島村,蘭嶼的村落中現仍保存原始風貌的只有這個地方。謝明益找到朗島村的鄉民代表,我們大家爬上涼臺(雅美族的住家分為三部分:地下的主房、地上的工作房、架高離地的涼台),討論歌唱的事情。最初老鄉民代表堅持要錢,謝明益大概跟他說:不能向老師要錢,而且他們不是觀光客。最後終於被說服,以香菸代替錢。於是叫了一個中年紅頭髮(?)的鄉民上來。我問他:「頭髮怎麼會紅的?」他說:「天天在海裡曬太陽,當然會變紅色了。」我覺得很奇怪,不過在朗島村我看到好幾個男人的頭髮是紅的,也許有這種事情?


賽夏族

本次錄音五舉鄉為北賽夏群;南庄鄉為南賽夏群。

 

                             趙旺華,當年黑澤隆潮的高山族民歌採集日記裡提到的那個熱心於鄉土文物的青年。                                               (1978.8.21)許常惠提供

                                      

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 1978821

 

提起五峰鄉賽夏族民歌,無人不知趙旺華老先生(七十一歲),他在日據時代當過山地學校的教師,光復後當過鄉長。但更可貴的是,為了保存山地文化,他數十年來蒐集了各種資料,退休下來後專心編寫有關賽夏族文化歷史的書(內容涉及音樂部份很多)。我認識他已有多年,但特別是這兩年來,因編輯原住民民歌的工作,經常找他請教。在原住民民歌的研究者中,賽夏族的趙旺華先生與曹族的高英輝先生是同樣可貴的有心人。

所以這次來到五峰鄉也不例外,在鄉公所見了朱鳳光鄉長後,就到大隘村的趙旺華老先生家休息,等候趙先生及鄉公所的人的安排。他們說;可能的話今晚,不然就明天上午,在趙先生家裡錄音。

                                     賽夏族矮靈祭歌(四)獵歌(五峰鄉大隘村)趙旺華1978


今晚可能因為下雨的緣故,沒有老一輩的原住民來唱歌。但在趙先生家過的這一晚,首先錄趙老先生一人唱的歌,然後錄他所收集的賽夏族矮人祭祭歌,最後,我和他們二人談了來。就像一次在布農族人鄭江水老先生的家一樣,也是下著大雨,自然的翻開黑澤隆朝的高山族民歌採集日記:在七十七頁的照片上,趙旺華先生停止下來,然而叫起來:「這不是父親與我的照片嗎!」

果然照片上記著:趙明政(當時六十三歲)與趙旺華(當時三十五歲)父子,日記上記著:關於賽夏族實地調查,大隘社住有一位對古時事情精悉老翁趙明政,他的兒子叫趙旺華, 是一位熱心於研究鄉土文物的青年,所以有關賽夏族的風俗習慣,就專門請教他們父子了。

趙先生說:「這張照片太珍貴了,連我都沒有父親的照片。」趙先生又說:「同時,從八十到九十八頁所有賽夏族祭典歌與民歌歌詞,全是由我提供的。」

這一晚趙先生為我們唱了八首民歌。其中前四首係賽夏族民歌,後四首係泰雅族民歌。風格完全不同,前者屬於朗誦式的而風格莊嚴。後者屬於民歌式的而活潑的。我問趙老先生:「為什麼唱泰雅族民歌?」趙先生說:「賽夏族分布於新竹縣五峰鄉與苗栗縣南庄鄉,那邊是本家,這邊是分家。現在五峰鄉的住民以泰雅族為多數,賽夏族為少數,而且許多年輕賽夏族都被泰雅族同化,忘記了本族的語言習慣。所以這裡的賽夏族會唱泰雅族民歌是平常的事情,反而許多賽夏族不會唱本族的歌呢!」

賽夏族民歌的特點為:緩慢、莊嚴而吟誦式的。除此之外歌詞的有規律反覆,或有技巧的反覆又是它的特點。例如童謠歌詞:AB  BC  CD  DC(依此類推下去!)這種取前句的尾,做後句的頭,以歌詞反覆方式作音樂的反覆結構,無論在短小的童謠遊戲歌或祭典吟誦都經常使用。 

新竹縣五峰鄉茅圃 1978822


                                        賽夏族戀愛歌(南庄鄉蓬萊村)風二妹1978

上午七時半起,五峰鄉的賽夏族人開始集中到我們住的趙先生家來,到八時已來了八個人,平均年齡六十五歲。昨晚因為只有趙先生一人,無法錄到賽夏族的有名的四度平行的複音唱法,希望今天上午能錄到複音部份。

結果,第一首唱的比昨晚生動,但第二首起該唱複音的卻多數唱成領唱與眾唱的齊唱單音唱法,不過全部的歌都是屬於賽夏族的。

十時歌唱結束,我們繼續留下來轉錄趙先生所收集的矮靈祭全部祭典歌,於中午結束錄音。在趙先生家吃過午飯後,整理行李,告辭及道謝趙先生。三時離開五峰鄉,上歸途,往台北出發。回到台北的家已天黑,下午七時了。


卑南族與雅美族民歌 全聆聽 (第一影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授權,水晶唱片復刻出版1994)

許常惠田野筆記(1978)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