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0

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貳(1995)誰在那裡唱歌(1)





 秀才造反                                                                                                             何穎怡


三年前,我和一群搞報導文學、記錄片與田野攝影的朋友,連手製作了《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包含了記錄片、田野筆記書與雙CD的盒套裝,三千套,賣了三年。若不是劉開工作室設計的盒子,長得像高級禮盒,或許要賣三十年吧? 朋友後來嘲笑下次再做,出盒子就好。言下,頗有秀才造反 的無力況味。《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的採集構想後來放大成學術性的《台灣有聲資料庫全集》,也跌跌撞撞地出版了三季了。在與民族音樂學者、人類學家、田野記錄工作者攜手採集台灣民問音樂的過程中,總不時碰到有趣的、底層的、生龍活虎的聲音,放在《台灣有聲資料庫全集》裡,好像還無法自成一個研究領域,但總是餘音繞樑,久久不能忘。決定再秀才造反一次。不要問我這些聲音是不是文化,有什麼音樂學術價值。 肉體有欲求,情緒想解放。《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貳》沒有什麼偉大的理論宗旨,只是想小小地讓耳朵、心靈與肢體共同奔向俗民經驗,「爽它一下」


誰在那裡唱歌?有關原住民新創歌謠                                              何穎怡



《動機》

大約一年前,開始展開「誰在那裡唱歌?」的採集佈線計劃,希望整理出原住民自日據時代到九十年代的重要新創歌謠。裡面自然有日本軍歌、演歌、國語流行歌曲上海之音、國語民歌運動、台語歌、西洋流行音樂、教會唱詩班的諸種音樂影響。

很多學者不在乎原住民新創歌謠,大體,是音樂性上不夠原汁原味的考古標準,二來,學者人數有限,搶錄「古蹟」都來不及,遑論指涉到近代史與當代人類學的範疇。

在「誰在那裡唱歌?」的採集構想中,希望以原住民為監製人,挑選出對他們而言已有當代民歌份量的作品,做斷代 跨族群分析,譬如,布農族與卑南族對還我土地的訴求雖然一致,但牽涉到生產體系的差異,反映在作品裡一定也有不同。將所有原住民族籠統視為一個生命體,我們將忽略了每一族的生命哲學基礎與生存議題的差異。

這個研究錄音計劃預計進行五年,渴望它成為一部原住民近代史。知識的累積,是我們將心比心的不二法門。此次所收錄的六首排灣族與阿美族新創作,只是第一步,未來的路 還很長,但澳洲原住民抗爭運動的名言,或許是你我與原住民重新交朋友的基礎,那段話這樣說著——

假若你是要來幫助我,

那麼你可以回去。

但如果你將我的打拚看成是你生存的一部份,

那麼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努力。





《過程》

到排灣大社部落錄音,碰到了兩場婚禮、一個觀光豐年祭,連聽了四天,每一次都有人唱「心上人,為何你對我如此的冷冰冰。唱一首那魯灣的情歌,心情多開朗,本鄉的男女青年,美麗又瀟灑,要找到好對象,那魯灣呀好多多。」

活潑的節奏、愉悅的旋律,擄獲了所有一起歡唱跳舞的排灣青年,每一個人都齊聲和唱。回到台北,總是不能忘記它的旋律,以及那個和唱的畫面,原來,這就叫民歌。真慶幸自己在回程時,到山地門的唱片行買了一大堆原住民新創歌謠卡帶,在其中一定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好歌吧?

在那些卡帶中發現了台南的欣欣唱片行,成立已有二十多年,出版了兩百多卷原住民古歌謠與新創歌謠,還有一家哈雷有聲出版社,老闆與助手都是排灣原住民,去年六月才成立,已經出版了十多卷音樂帶。

早自已收攤的「鈴鈴唱片」「心心唱片」到現在的欣欣唱片、哈雷唱片,原來早有人知道原住民的音樂創作力不是到老祖宗為止。

就算是簡陋的那卡西伴奏,弦歌不輟,也是為原住民寫近代史。這些原住民新創歌謠,幾乎都只流通在原住民部落附近的唱片行,有的隨著賣菜車進入部落,有些作品,原創者幾已不可考,只因傳達了他們最深沉的嘆息、歡樂與期盼,眾口流傳,成為民歌。《流浪到台北》就是一例,幾乎每一個族群,每一個部落都有人在唱,很難考證出它原始作者是那一個族群。

現代樂器的靈活運用,加上原住民音樂母體的強烈節奏感,部份近代創作已具備搖滾樂的資格,比台北的搖滾樂團只有更好,因為美學基礎的連結比較自然。大部份的作品有濃厚的日本歌與那卡西音樂風,和日據時代侵略性很強的理番政策遺跡有關。教會聖歌的現代化,不得不歸因所有天主 教及基督教長老教會在部落傳教,幾乎都強調本土化策略。




魏榮貴

排灣族人,本名迪我路灣。專職基層員警,副業是與親人開設「哈雷有聲出版社」,出版排灣古歌謠新唱、新創歌謠與聖歌。

自述

希望自己的同胞喜歡唱自己的歌,有人唱、有人聽,這樣歌曲才傳得下去。

請往此閱讀:誰在那裡唱歌   
繼續往此閱讀:魏榮貴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