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8

台灣有聲資料庫(14) 

榮興採茶劇團三張客家三腳採茶戲上傳(1995)


緣起:1995年,水晶唱片「台灣有聲資料庫」請來鄭榮興老師擔任製作人為榮興客家三腳採茶劇團錄罐了經典茶郎張三郎系列三張作品。

錄音精神:

客家三腳採茶戲又稱相褒戲,特色是丑旦相戲謔,調情對唱客家民謠,是一種故事結構雖單純卻充滿生活情調的歌舞小戲,體現嚴肅形象的客家人幽默樂天的生活品味。

三腳採茶戲在台發展於日治時代達到鼎盛,眾戲班在舊劇本的基礎上創作出更豐富的小調戲,之後發展為大戲規模的改良戲。六十年代為藥廠促銷賣藥的露天表演為三腳採茶戲造成另一次發展。

客家三腳採茶戲在現實生活中消失已久,此次水晶唱片出版的三張六齣採茶戲,是由已傳承三代的「榮興採茶劇團」演出,再現了六十年代三腳採茶戲最後風華時代的光彩與面貌。

此次錄音的主要演唱者不但有最耀眼的電視台採茶戲明星,更有橫跨日劇時期到光復後發展的資深藝人曾先枝先生。而此次採錄的六齣劇目,也正是三腳採茶戲最根源的茶郎張三郎系列故事的戲齣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簡介:

五0年代客家採茶戲名伶鄭美妹女士之孫-鄭榮興先生,於1986年重組其祖母當年劇團,1988年重新登記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曾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社教公益團體獎」,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採茶戲」之保存團體。"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錄音照片攝影:范揚坤


客家採茶足影             

文:范揚坤(南藝大助理教授)

2022 上傳轉檔文字校正:Chihchun Ma

發展歷史

人口屬僅次於閩南語群的客家語群是臺灣目前第二大漢族族群。居住區,一般所知以北部桃竹苗三縣市及臺中縣的東勢和南臺灣的美濃平原六堆地區為較集中地區。另外在彰化、雲林兩縣以及 宜蘭,花蓮一帶也有一部份的客族;彰、雲兩縣除日治時期自北部桃竹苗地區遷入墾殖種糖的佃農客民之外,多為已喪失客語能力的福佬客。這批更早進入彰、雲平原的客家族群,在歷史環境與生存挑戰之下,逐漸放棄本族群的語言及文化,融入當地的閩南福佬系統之中;但在雲林的崙背及彰化永靖,仍有一小部份在家中堅持著母親的語言。

本次所錄客家三腳採茶戲,過去長期流行的範圍主要在北部桃竹苗客家語群地區,或是在如彰化、花蓮等自桃竹苗地區移入,在稍晚形成的新客家聚落。六堆地區的三腳採茶戲活動,目前所知 亦多是到日治時期才由北部客家人所組成的採茶戲班到當地演出後才始見蹤影。因此這種採茶戲個中所使用的音樂內容,也與北部客家地區流行的歌謠有更密切的關係。

                                           送郎


客家人在山野中唱山歌,鄉集裡唱小調,由自家屋角唱到茶園。這些民謠小調除了在常民之中傳唱,也漸漸轉入戲曲表演中。藝人口中的三腳採茶戲,一般咸信是傳自大陸原鄉,在清代晚期入 來臺灣,發展、擴張以至衰微。

三腳採茶在臺初始的表演,確實的情況由於文獻的缺乏,我們並不暸解。只能由藝人過去所聽到的訊息知道,最初三腳採茶班的成員完全是男性,每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體,在北部客家地區遊走 於各個客家鄉民聚落,不搭戲台、不備砌末,在曠地廣場裡賣藝賺取賞錢,跑江湖落地掃。之後才有人招集小兒成班學戲,此時採茶戲已漸風靡,組織也略見規模,所表演的劇情及音樂內容也逐漸多樣,並漸自其它劇種如亂彈戲、閩南語系的歌仔戲等,吸收不同的養份滋養擴張,開始有了大戲的規模。此一階段,時間上約是在日治時期中葉。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灌錄的「送金釵  上山採茶」

採茶戲到日治時期這一階段的發展,流行地區同時也開始由北部地區客家戲曲活動向外擴展到其他客家地區。由於內容的改變,從而有改良戲一詞的出現。除改良戲的稱謂外,也有人稱它作客 家大戲,或客家歌仔戲;當然也有許多人沿襲舊稱還是叫它採茶戲(略去三腳二字)。當三腳採茶戲過渡到到改良戲時期後,由於受到觀眾的歡迎,表演型態已不再是遊鄉賣藝的露天落地掃,表演單純劇情的歌舞小戲。開始有更複雜的劇情,和更繁複的音樂運用。此一時期主要活動範圍多存在於內台戲園中表演,採售票方式,向觀眾收取表演酬勞。過去三腳採茶戲的落地掃表演方式至此,多已不復見。但是過去三腳採茶戲的表演內容在此時並未消失;當時受到客家人所歡迎的劇團在戲園演出,每當正戲演畢,觀眾經常卻不願散去,此時戲班為應觀眾所請,乃會加演段落規模較小的三腳採茶戲齣。

內台改良戲表演的好光景,一直延續到戰後的1960年代。隨著時代和娛樂方式的變化,愈來愈少人買票到戲園看客家戲。這些專演改良戲的內台班也開始兼演歌仔戲和新劇(話劇),吸引其他 語群的觀眾前來捧場,但仍不敵時代的浪潮,終於被電影放映擠壓離開內台,轉入野台廟會尋求生路。

「上山採茶」

除外當時也有一批表演者轉入電臺,從事採茶戲廣播節目。在60年代,當電視尚未完全普及於全省,收音機中傳來的採茶戲廣播節目,對客家鄉親還是相當具有吸引力。高收聽率的魅力下,幾 個以客家語群為主要消費地區的藥廠紛紛或與電臺合作、或自行組織表演人員,製作採茶戲廣播節目。同時為促進藥品的銷售,藥廠商人除在採茶戲廣播節目空檔之中插播廣告;並以所有的表演成員,到各處表演兼促銷藥品。這種有點像過去王祿仔仙江湖賣藥的銷售手段,也運用廣播的穿透力 ,在當天節目中事先對聽眾預告,當晚所位的表演地點。為鼓勵表演者,藥商在這類促銷活動除一 般酬勞之外,當晚所賣出的藥品,表演者還另可抽成,作為額外的收入。

這一類就地拉開的促銷表演,由於表演人數通常並不多,所演出的內容,無法如白日廣播節目用改良戲的的大戲劇目。人、地的限制下,因而演出內容多是三腳採茶的戲齣,並方便在段落之問 賣藥。但是一當這類表演對藥品促銷不再具成效後,這些臨時組成的團體與表演者只得再回到野台演改良戲或轉入歌仔戲班。三腳採茶戲的演出至此之後才不復再出現於現實表演中。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灌錄的「糶酒 茶郎回家」


直到1987年六月,由民族音樂學者鄭榮興重組家傳採茶劇團並易名為榮興採茶劇團後,與曾先枝等幾位藝人重新整理三腳採茶戲劇本。三腳採茶戲至此才又再次進入客家鄉親的記憶,出現於現 實表演中。參與本次錄音的諸位藝人,學藝背景多成長於改良戲時期與採茶戲廣播節目時期。其中 如張雪英、陳秋玉等幾位女士,更是採茶戲廣播節目時期,藥商促銷表演活動中的重要演員,當時她們都還只是十八九歲的少女。

由客家山歌演變成三腳採茶戲經改良戲時期,再到採茶戲廣播節目時期的王祿仔賣藥型態,到今天的文化場(民間對政府文教預算補助演出的說法),其問三腳採茶戲表演的音樂及基本故事內 容變化並不大(不斷改變的是表演的空間環境與觀眾),還是只有簡單的人物、故事情節和豐富的客家民謠。

採茶戲除在現場表演及廣播中出現外,留聲資料的錄製早在日治時期即已開始,有改良戲齣( 如孟麗君)也有三腳採茶戲齣。其中苗栗人蘇萬松、桃園阿玉旦、新竹寶山鄉的梁阿才(阿才丑)、竹東人阿浪旦等人在日治時期即曾遠赴日本灌製唱片。1960年代本地也有美樂唱片、惠美唱片、 鈴鈴唱片等唱片公司錄製了許多33轉的採茶戲唱片,其中又以原是從事寫真館攝影工作的苗栗人彭雙琳主持的美樂唱片數量最豐。到後期的今天所出版的有聲出版品則多只錄歌謠,很少以戲為單位進行錄製,其中以南星唱片最為客家聽眾所熟知,其餘就多只是流傳在夜市中的翻拷產品。

劇情

三腳採茶戲中以一個茶郎的故事為軸,形成各個小段戲齣。主要有上山採茶、送郎、糶酒、茶郎回家等幾齣;其餘像桃花過渡、十送金釵、拋採茶、扛茶等幾齣則是另外再由茶郎的故事衍生而 來,如扛茶則是糶酒再發展出來的。另外像病子、問卜、公揹婆、開金扇、初一朝、鬧五更、苦力娘等則是以這種情節發展模式另外而成。民族音樂學者鄭榮興以為,所謂採茶一詞當以彩茶為正名。他認為,這種三腳採茶戲的情節,其實是當初表演者與觀眾互動間所共同編創出來的。這些故事後來會再衍生出其他小折, 經常是在表演過程中根據觀眾所賞的金錢或物件即興編作,藉由彩題發揮而成;又因這些小折多以茶郎的故事為題(以茶為題),故應正名彩茶戲。另外,客語中採茶一 詞應讀作摘茶,所以又為採茶戲一說並不成立多一旁證。


                             「茶郎回家」


音樂

經歷過改良戲時期,三腳採茶戲在採茶戲廣播節目時期中,當時不論採茶戲廣播節目,或在外促銷藥品的露天表演,所用的音樂伴奏樂器編制,和當時其他大戲所用樂器組合多已大致相同。也是以殼絃為主要的旋律伴奏樂器,另外以和絃(帕士)、大廣絃、揚琴、笛為副;再加上一組打擊樂器提點戲劇進行節奏。

戲劇進行中,打擊樂器所用鑼鼓點雖借自其他劇種,但演員所唱仍以客家民謠為主,且每齣不同的段子多只用幾種民謠曲調,並以其中一種為具名,也有說是以該段齣名為其中某一曲調為名。這些許多同時是劇名的民謠,應多是在三腳採茶戲這種小戲出現之後才逐漸發展出來的地方小調。當然其中也有相當古老,傳播區域相當廣,不限於只在客家地區流傳的小調民謠;或發展時間到相當晚近之後才成型的新歌謠。

至於原在山野中傳唱的山歌,被吸納到三腳採茶戲中,除曲調原般運用外,歌詞與音樂性格也進行了變化, 不但降低原本環境中所特有的歌詞即興和較隨興的曲調節奏特徵;原本不用伴奏的歌唱方式,也加入器樂伴奏擴大音色上的變化,以適應戲劇表演加強效果;如老山歌、老腔山歌等皆是。另外客家民歌中的平板,除運用在三腳採茶戲,同時也使用於單人故事說唱或勸世文演唱的江湖賣藝表演。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三腳採茶戲全聆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