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9

 

「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清晰版紀錄片上傳

「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的田野筆記書與紀錄片。朱約信攝影


前言:一九九一年,水晶唱片第一套田野採音專輯由任將達擔任監製、何穎怡擔任製作,一共收集了八組民間藝人的演出。整理成盒套裝出版,內含雙CD,一本關於田野對象描寫的田野筆記書、一套田野對象明信片,以及田野紀錄片VHS一卷。田野紀錄片由當年著名的社運影像記錄團體「綠色小組」完成,含表演含訪談。此次上傳的紀錄片清晰版由朱約信提供VHS,極創意社負責清除汙點重拷。在此感謝。

製作人語: 何穎怡

                                                           來「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雙CD。

去年底,水晶唱片老闆任將達說,他想用一年的時間,從南到北去錄台灣即將消失的聲音。我雖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構想,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更覺得那像是文建會該做的工作。

今年(1991)四月間,水晶歌手朱約信說他在華西街看到一位武市喝賣高手,好厲害,一講一個晚上,台語流暢又押韻。還有台南有一個那卡西高手,會唱好多有趣又押韻的黃色歌曲。

聽到這兩個人物,突然湧起一個强烈的慾望,我很想去錄他們的表演,更想記錄他們的生活。這種慾望來自我一直對體制外的聲音很感興趣,誰會覺得那卡西歌是一種藝術?誰會覺得一個站在夜市喝賣的人傳承了什麼偉大文化?就是因為沒有人在乎他們的表演,他們在毫無包袱、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忠實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思維與好惡。伴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次文化的表演看似落魄沒落,但比起束諸廟堂的民間表演藝術,自有它求生存、求新貌的生命力;而這些隱隱的蛻變總和他們不被重視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社會最底層的角落改變、生存或死亡。


四月到六月間,我做出了「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的企劃案。開宗明義,它是一個長期的田野調查計劃,用有聲、文字和影像記錄下台灣的次文化聲音表演。

因為是次文化的聲音表演,所以我們的錄音對象不是政府機構認定應當保存的偉大藝術,或許還會覺得粗俗不雅。因為是田野調查,所以我們聯絡了許多由台北返鄕的在地文化工作者,為我們做錄音對象捜尋、記錄他們的生活、分析他們的表演方式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意義。因為許多藝人已經年邁,他們的表演又不受重視,未來數年內將會聲隨人亡,所以我們請綠色小組為我們拍下記錄片。

因為是個長期的田野調查計劃,儘管無經濟奧援,明年、後年……我們仍會繼續記錄下這些底層人物的聲音、影象與生平,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為這塊土地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有聲資料庫。

他們不是站在國家劇院的表演者,但在你我的成長經驗中, 你或許在出殯的隊伍看過他們、在老人聚集的公園中聽過他們日薄西山的表演、在摩肩擦踵的夜市瞥過他們忙碌的吶喊、在醉茫茫的酒家中聽過他們走調的電子琴……,他們嘴邊留著檳榔的紅漬,手裡永遠是一支隻長壽菸。

翻閱著一張張照片,我覺得他們的臉比任何偉大的雕塑更令人感動。在已過去或即將來臨的抗爭中,他們的臉默默地訴說:我們就是台灣。

有關綠色小組:


                          替「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拍攝紀錄片的綠色小組,右一為統籌者林信誼。

綠色小組(英語:Green Team),台灣曾經存在的一個以記錄社運活動為主的攝影團體,於198610月成立,成員不固定,通常保持在35人之間,主要成員有王智章、李三沖、傅島和林信誼。以簡便的電子攝影機(ENG)拍攝、記錄那個年代的社會運動,透過非正式管道發行錄影帶散播社運訊息,是1987年台灣解嚴前後比較有代表性的小型獨立媒體。

綠色小組於1990年底解散,留下1800VHS錄影帶,總計3000小時的影像紀錄。1998年,綠色小組將他們保存的影像資料交給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管理。

2006年,綠色小組與社運界和傳播界的朋友成立台灣綠色小組影像紀錄永續協會,同時開始與台南藝術大學合作,以中華民國教育部補助款進行原始錄影帶的修復、拷貝、數位化與網站的架設。

2014年,綠色小組獲頒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

錄音對象素描:



吳武雄 (酒家那卡西)

【經歷】 五十一歲,台南人。曾做過歌舞團、脫衣舞團樂手、魔術團主持人、武市喝賣者、出殯管樂手,過去二十年以那卡西為生。只讀到小學三年級,擅長用閩南語四句連型式編撰黃色歌曲,一首充滿超現實性幻想的「十八嬲」為招牌歌曲,每次唱,必得酒家客賞錢。

【自述】粗歌其實人人愛聽,不好意思承認罷了。我現在五十一歲了,就一直唱,唱到不能唱了再做打算。我打算扛著箱子從南到北變魔術。


鄧滿妹  陳秀鳳 (客家山歌)

【經歷】 鄧滿妹,七十歲,楊梅埔心人,年輕時以裁縫維生。因加入老人會,會唱客家山歌。陳秀鳳,十五歲,楊梅埔心人,擺麺攤做點小生意。年輕時因上山採茶貼補家用,而學會一口好山歌。

【自述】 鄧滿妹:老人會出去玩,都要唱山歌,他們說不會唱山歌,不讓我跟。我就慢慢學,就學會了。陳秀鳳:我只覺得唱山歌好坃,到老了才聽人家說這是傳統,不要放掉。我的孫女也在唱,我也有在敎她,敎敎她就會傳下去吧?



張文傑(恆春民謠)

【經歷】四十五歲,恆春人,唸到小學五年級,曾經做過黑手、走過船、做過水泥零工、核三廠工友、賣過早點。現因患有糖尿病,失業中,偶爾替隔壁歌舞團做司機。五年前,和陳達的徒弟張新傳學恆春民謠,曾奪得七次恆春民謠比賽冠軍。

【自述】我想蓋個「陳逹紀念館」,讓外地的人也知道我們恆春有個陳達。你們台北人比較有辦法,幫我們弄弄看。


豬師父阿旭 (閩南語相褒)

【經歷】本名李光彥,四十九歲,台北林口人,不識字,原為漁夫。二十五年前,新婚不久的阿旭在海邊撿了一個槍榴彈,原打算拿來做燈座,卻不幸爆炸,從此雙眼失明、手腳殘廢。二十五年來,他用雙手養大了兩個兒女,太太為人做工,阿旭也殘而不廢地做過砂石工、養魚。最近幾年則以擅長養拜拜用大豬公而赢得豬師傅美名。七十二年間,他在桃園文昌公園學會了「相褒對唱」,由於腦筋快,作詞押韻又有趣,阿旭近幾年已成為文昌公園最重要的相褒手。

【自述】我給兒子取名「再發」,就是希望這個家能夠再發。


潘秀梅 (平埔歌謠)

【經歷】七十三歲,住埔里,平埔族巴則海族人,其祖先由豐原移居埔里成為「平地番」。年輕時為人做佃農,省吃儉用買地,供二女五男讀書,以免再受做工之苦。東吳大學畢業的兒子在返鄕途中車禍死亡,改變了潘秀梅的一生。十年前,潘秀梅和巴則海族大老潘郡乃學唱母語歌,由於無文字記載可以學習傳唱,潘秀梅憑硬記學會了「祖靈歌」、「搖籃歌」、「飮酒歌」三首用母語發音的歌;另學會用台語演唱的「工廠歌」、「長工歌」兩首描述平埔族人漢化過程的血淚歌。

【自述】每次唱「長工歌」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個說要出去賺學費讀大學的兒子,想到他車禍死了,我的心就會亂,眼淚就會流下來。我是換過好幾個皇帝的人囉,比起古早人五、六十歲就死的,我算是不錯了。


吳天羅 吳鳳珠 陳美珠 (車鼓陣)

【經歷】吳天羅:六十三歲,雲林土庫鎭人,不識字。曾走過江湖賣藥、跟著歌仔戲團學三花。現為車鼓陣團長,專司後場,平時敎唱鄰近女孩學車鼓。吳鳳珠:吳天羅之女,自小隨父親學車鼓,專攻小旦,現自己組團。陳美珠:吳天羅之媳,少女時代向吳天羅習藝,專攻小丑。

【自述】吳天羅:我們做田的根本不夠活,我才叫我的女兒、媳婦學這行,至少可以賺吃,强過做農。

 


黃克林 (閩南語歌謠)

【經歷】四十五歲,台北大直人。小學畢業,曾在大同公司做過小弟,也做過黑手、混過黑社會,現為民營電台節目「克林俱樂部」主持人。

【自述】我的聽衆大部分是歐巴桑、歐吉桑,成就可以說是老人家賜與的。將來有辦法,我要做一個給老人家聽的節目。老人家娛樂太少了,應該有人來做。


涂俊興 邱新燕 (武市喝賣)

【經歷】涂俊興,台中人,二十六歲,原是廣吿看板畫者。邱新燕,二十八歲,苗栗,原在工廠做工。

【自述】很多人到華西街來拍我們喝場的照片,但都沒有人要採訪我們 , 可能是我們這一行的,沒有資格被寫在報紙上。

 ------------------------------------------------------------------------------------------------------------

「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貳)文章閱讀往此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系列文章

「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全聆聽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雙CD

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清晰版紀錄片「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清晰版紀錄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