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聖德原住民採音系列上傳:布農族山地傳統音樂團 (1999)
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簡史
半世紀以前。天主教的外籍傳教士來本鄉傳教時,鼓勵當時的布農族翻譯員用本土音樂配上歌詞編成聖歌,因此保留了我布農族之音樂文化。民國十五年以前。一位布農族神父經常在海端鄉各村落巡迴傳教,發現教友唱聖歌十依然保有傳統布農族優美的合音技巧,因此他便開始採集整理,並帶領族人四處演出和參加比賽等,因此產生小規模的組織。之後團員自行訓練和音技巧,在苦練中漸漸累積經驗。
民國七十五年。應法國國際博物館主辦「西風季」邀請,由文建會帶隊前往法國、德國、荷蘭及瑞士巡迴表演,連續二十一場的演出,受到當地音樂藝術界的喜愛,這也是本團初次體驗到外界讚揚的喜悅。民國八十五年。本團以業餘團體向台東縣政府立案,登記命名為「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團員共三十五位。因為團員皆務農,因此訂每月十五日晚上集訓一次,教唱和音。民國八十六年。應中國大陸雲南省少數民族「潑水節」邀請,以民間團體之名參加表演。民國八十六年。應日本「先住民音樂發表會」邀請,前往東京演出。民國八十七年。本團共同決議,以保存布農族傳統音樂文化,和傳承布農族音樂為宗旨,與沈聖德共同製作本專輯。
霧鹿村簡介
霧鹿村位於中央山脈中南端,從台東入南橫公路189公里左上分線1.5公里處之台地,面積約七公頃。全村共有三十五戶,人口約兩百多人,皆為布農族人,以務農為主。霧鹿村面朝東方時,正面為高山銜接至池上,東南方出口為海端,左臨利稻、啞口,後方為高山峻嶺之中央山脈,銜接至南方的大武山。霧鹿,母語稱「bul-bul」,經先父及年長前輩們口述,意義有二:(1)樹名,意思是樹幹短小,枝節繁多。(2)泥沼地。日據時代之前,族人原居高山上,據說以前這個地方遍生一種名為「bul-bulath」的樹林,山腰下有水泉湧出,是山鹿喜愛覓食戲水的好地方,我族獵人因打獵發現此地而命名之。日據時期,日本人為方便管制我族先人,強制先人從高山上遷移到這個台地,以集中營方式命族人整理台地,完工後分配給族人蓋茅屋住家,而形成一個番社。當時日本人仿我族之母語命名為「bul-bul」社,後來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改名為「霧鹿村」至今。
祈求小米豐收歌布農族音樂探源
本團來自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布農族,據我們祖先口述,我族人和音的來源是河谷裡之潺潺流水聲。從前有一對男女上山工作,兩人手搭肩並行,行走時一邊哼著和音,經過河流上的獨木橋,不料一人滑下連帶地也拉下另一人,兩人雙雙墜落河谷身亡,人們經過那裡時,都會暫停聆聽那美妙的多音聲,後來每當聚會飲酒時,便以那聲音相互吟和,慢慢地演進成布農族傳統之無詞和音。
#沈聖德「布農族山地傳統音樂團」全聆聽 「布農族山地傳統音樂團」(1999)